2010年8月22日

B+的作文



整理房間,赫然發現,四上的時候,史籍課老師要我們交的一篇作文
那時寫完之後,自己還很有成就感,以為起碼也會來個九十分之類的
謝導人好又和善,自認作文程度也不會太差

"噯唷~ 少說八十五起跳吧!?"

於是,我寫了這樣的一篇作文:


標題:「關於讀書,我想說的是........」

  聽說世界上最早的學校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學校的附近還有泥版書的儲存地,這所學校建造於西元前3500年左右。很難想像從這麼早以前就有「書」及「教育」的存在,如今讀書、接受教育已經演變成一種義務。但讀書是為了什麼?又為什麼必須要讀書呢?

  讀書!讀書!讀書!打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很多父母開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能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父母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剛學會走路開始牙牙學語,爸媽就去買許多故事書;再長大一點就要小孩看偉人傳記,希望他們的孩子能有所啟發;讀幼稚園的時候還會希望孩子從小就是雙語能力,結果中文沒學好,外語也沒精通。到了小學,開始送小孩上才藝班、送小孩去補習;上了國中就拼命上補習班衝基測,搶破頭也想擠進名校;到了高中更可怕!龐大的競爭力和種種壓力,為了考到更好的大學,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化學、生物,什麼都要樣樣精通,彷彿學生是超人一樣;考上大學之後又發現社會的變遷,只有大學的學歷是不夠的,於是就開始有別人好我還要更好,總之我一定要最好的想法,結果一堆有高等學歷的人才還是找不到工作。

  曾幾何時,讀書學習這件事已經變成了一種強迫、一種為了追求功成名就而導致多少學生的痛苦。從小的時候,小孩子的觀念就一直被注入著要用功唸書,長大才能賺大錢。追溯到中國隋朝,出現了最早的科舉制度,一開始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創立了科舉制度,用考試的方法來選拔人才,幫助國家讓國家更強大健壯,看起來是美意的制度,卻是變成大家為了得到高官的職位、為了得到更好的祿俸可以不擇手段,進考場帶個小抄或是走走後門得到不是靠實力而來的功名。

  但我想不變的是,古時候肯學的人,為了讀書可以懸梁刺股,為了考上進士可以磨穿鐵硯,太窮的也會鑿壁偷光;現今肯學的人為了讀書可以讀到廢寢忘食,為了考好可以睡在圖書館不分晝夜的苦讀。反之,為了得到官位、好工作可以走後門,為了得到好成績可以作弊,為了學歷文憑可以花錢買。

  關於讀書,我想說的是不要為了什麼而去讀書,應當是為了自己而去讀書,當然這都要等到長大之後有很多的認知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讀書也不應該是只有讀學校裡的書,而讀書也不一定是在讀真的書,大自然可以是一本書,一個經驗也可以是一本書,當今世界上這麼多作家所寫出來的書,看了不但可增廣見聞,亦可增加寫作能力,生活中到處都有書可讀,人生中種種經歷和困難挑戰也都是學習成效最好的書。所以讀書並不在於你如何去讀惑讀得怎樣,而是在於你讀到了什麼、挖掘到了什麼。


-----本文結束-----

嗯,最後這樣看下來,果然是我自己自我感覺太過於良好
但跟班長的那篇天空比,就不曉得為什麼她會比我高分了
或許老師看的不是作文寫的怎麼樣,而是他對寫這篇作文的學生的印象
畢竟這篇作文,有許多標點符號的錯誤、錯字、文句的不通順.....等等
而老師,一個錯誤也沒改,就打上了B+這個分數
所以只好自己默默的把作文紙收起來
然後自己在心中默默的跟謝導說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所發表的意見要透過版主才能顯現出來,請不要擔心自己所留的意見消失不見。我一定會回覆每一個留言,但有時留言太多,如果我有遺漏,請跟我說,所以,請記得回來看看喔!(揮手) 謝謝您的合作!(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