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教育者與被教育者

這是那天在補習班上課的情形


這是一堂國一英文課,講師那天教授的文法觀念是動詞過去式
be動詞 am is are,他們的過去式為was were
在舉例的時候,講師用了班上某位男同學的名字造了個例子

XX was a boy.

把全班同學逗得哈哈大笑,這名同學也曉得老師只是開開小玩笑
大家都覺得無傷大雅,甚至還有同學在底下嘻笑嘲弄著
「XX去泰國回來了」、「XX做了變性手術
坐在底下的我,完全笑不出來,我甚至無法感知當時我臉上的表情是什麼樣子
的確,在面對學生白天已經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
晚上還得繼續補習的疲勞,補習班的老師總是得要有個幾招來讓學生感興趣
可能是講話的方式搞笑、動作活潑、會說笑話、要自嘲、開玩笑等等
這樣的例子,在我小時候也很常見,老師總會開玩笑地說某某男同學是個女生
當時的我們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跟著嘲笑、跟著嬉鬧
到了長大,開始接觸性別議題、性別平等之後的現在,面對這些,我再也笑不出來
我們好像常會開玩笑地說某某男同學是女生,但較不會嘲笑說某某女同學是男生

回到課堂上,聽到學生說去泰國回來,做了變性手術
這樣的嘲弄嘻笑,讓我思考國一13歲的年紀是不是還太小人生經驗不足
而不能夠理解或去思考變性議題跟一個國家的文化
也讓我反思是不是我自己小題大作了? 太嚴肅? 去放大了?
在進而思考,如果今天我是老師,可以怎麼做?
我想我會試著拿之前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九歲跨性別的例子來說說
而不是用開玩笑或是輕浮的態度,只是為了讓課堂有趣,為了讓學生記住文法
在講師開完XX was a boy. 的玩笑之後,下一個例子變成

XX wasn't a gay.

這是前天發生的事情,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有點無法釋懷
我曉得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無傷大雅的玩笑
我曉得我不能強迫每個人都要了解或支持相關的議題
我曉得無意識下說出「這些話語」在日常生活是多麼稀鬆平常的事情
即使在比周遭朋友更關心更願意去了解去支持類似議題的自己
也還是會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用了不對的態度或想法說出這些話

經過這堂課,我被教育的不是文法過去式
而是站在講台上的時候,想傳遞的除了知識,還有些什麼
這些什麼是如何在無意中被傳遞,該如何注意
學校並不是唯一有教育、能實行教育的地方
也並不是老師就一定是教育者,學生一定是被教育者
這其實都是互相的,老師是能從學生身上學到東西而變成被教育者
學生也是能在無意間傳授東西給老師進而變成教育者
在家庭裡也是,爸媽從小孩身上學習,小孩也從爸媽身上學習著
在這個社會也是,每分每秒每個空間每件人事物都可以是教育與被教育

原來教育從來就不是單方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所發表的意見要透過版主才能顯現出來,請不要擔心自己所留的意見消失不見。我一定會回覆每一個留言,但有時留言太多,如果我有遺漏,請跟我說,所以,請記得回來看看喔!(揮手) 謝謝您的合作!(鞠躬)